榕:從民諺看我國榕樹分佈的北界
我們畫條線連線浙江台州、福建南平、江西吉安和湖南永州,就勾勒出了我國東部榕樹自然分佈的北疆。
民諺說:"榕不過劍。"劍,指南劍州,今南平市,意思是榕樹在閩北不過南平。的確,更北一點兒的泰寧縣無榕,我從小就沒見過這種樹。屈大均《廣東新語》說榕樹畏寒,"逾梅嶺則不生",過了粵北韶關的梅嶺就無法生長。有一年我沿著古驛道翻越梅嶺,進入江西贛州,意外地看到許多枝繁葉茂的大榕樹,贛州人為之自豪,把榕樹選為市樹;另外,比韶關更北的湖南郴州與永州,也長了不少大榕樹。這回屈大均錯了。
江西也有一句民諺:"榕不過吉。"認為吉安市才是榕樹的北界。再北,按梁紹壬《兩般秋雨庵隨筆》的有趣說法,"榕樹過贛州,即化為樟"。江西盛產樟樹,所以古稱豫章(樟)。我一直想不通這句話。樟樹高大挺拔,怎麼看也不像榕樹的前身或後世。
明末清初的金門作家盧若騰寫了本《島居隨錄》,蒐集了很多奇談,其中還有一句關於福建榕樹的:"閩中榕樹自南生,自省會而止,故省會號榕城。諺曰:榕不過浙。"我在文章中引用這句話,浙江的一位讀者告訴我,浙南的溫州、麗水市都有榕樹,台州玉環還把榕樹當行道樹,但台州黃巖區的榕樹,就要搭棚子或裹尼龍布保暖才能過冬。對於浙江省來說,應該有一句"榕不過臺"的民諺。

我們通常把桑科榕屬植物稱為榕樹,全世界有1000多種,我國有約100種。它們原產於熱帶、亞熱帶,喜歡炎熱溼潤,主要分佈於我國北緯28度以南的地區。如果我們畫條線連線浙江台州、福建南平、江西吉安和湖南永州,就勾勒出了我國東部榕樹自然分佈的北疆。偶爾也有例外,在這條線以北的重慶,我就見到了不少大葉榕,氣生根很少,當地人稱之為黃桷(jué)樹。
榕樹是莊子講的"不材"之木,沒什麼用處。它們枝幹捲曲,不能充棟樑;斜理中空,不堪製作器物;連燒柴都嫌煙多、焰小,所以得享天年。南宋薛季宣說:"閩中之木,榕為大。"閩南地區的百年古樹,倒有一大半是榕樹。古榕像是飽經滄桑的老人,地面凸起發達的板根,筋脈畢露;空中垂下數不盡的氣生根,鬚髯飄拂;不少氣生根一頭扎進地裡,以枝為根,又以根為枝,獨木成林,一些人因此稱榕樹為倒生樹。榕樹樹冠寬闊,形成廣大的榕陰,讓人們避暑歇涼。清初,周亮工來到福建任職,便寫道:"餘每見老榕樹,愛其婆娑,輒徘徊不能去。"
榕樹以福州為都,並非因為福州的榕樹最多或最大,而是因為榕樹深深嵌入了這座城市的歷史和文化。北宋郡守張伯玉在福州的大道邊種植榕樹,綠陰滿城,行人不用張傘;接著程師孟、黃裳等郡守繼續大種榕樹,形成了"荔子家家種,榕陰處處遮"的城市風貌。我在福州讀了幾年書,覺得這座城市擁擠、喧鬧,夏天又太熱,幸好無數株榕樹散落在大街小巷,灑下片片陰涼,讓人神清氣爽。古榕下,常有老人聚在一起打牌、下棋,或者一班人吹拉彈唱,咿咿呀呀,演奏閩劇的曲目。日影遲遲,榕樹為古城撐起了一片枝葉婆娑的天空。
榕樹是隱頭花序,花朵朝內開放,你想象一下把向日葵的花盤翻轉成一枚球果,花朵聚合在內壁的情形。因為榕樹的花朵被包裹在球體內部,無法依靠風力或普通蜜蜂授粉,於是出現了榕小蜂。榕小蜂是專門為榕屬植物傳播花粉的昆蟲,只有2~5毫米大小,體型微小,能夠帶著花粉鑽進花房的內部,在裡面繁殖產卵,同時也幫助榕樹傳宗接代,結出種子細小的"無花果"。在榕樹與榕小蜂之間,存在著一種協同演化的共生關係。全世界1000多種榕樹,幾乎每一種榕樹都有一種專門的榕小蜂為之傳粉。
隱頭花序是榕屬植物的重要特徵。大名鼎鼎的無花果也是榕屬植物,表面看去,也是"無花有果",實際上,我們吃的"無花果"就是它的花,裡面密密麻麻的種子才是它的果實。
鳥類愛吃榕果,經常將種子遺棄到其他樹枝、屋頂、牆壁或石橋上。但凡有點土,下場雨,這些"鳥榕"就會長出青枝綠葉,向下伸出龐大的根系尋找大地。榕樹生長迅速,綿密而強壯的根系往往"絞殺"攀附的植物,甚至"吞噬"腳下的建築,形成壯觀的"樹包塔""樹包屋"景觀。
樹比人類在大地紮下的根更深。東南亞熱帶地區的巨榕,一棵樹就是一片森林,樹冠宛如天穹,足以覆蓋一座城鎮。福州森林公園的"榕樹王",圍徑十米,像巨傘一樣張開,據說種植於千年前的北宋。當它在空中悠悠伸展枝條的時候,好幾個偉大王朝的天空滑過樹冠,升起又落下了。我想,一種文明活得過幾株榕樹呢。
參考資料
- 台灣居家榕樹栽培完全指南
- 台灣特有榕屬植物圖鑑(林業試驗所出版)
- 榕樹病蟲害有機防治手冊
- 榕樹盆栽造型藝術技法
- 庭院風水與榕樹擺放要點
Leave a Reply